首都之窗

信用信息

  • 信用信息
  • 信用代码
  • 站内检索

2个维度+6项制度+4项场景化措施 北京扬尘治理综合监管再提升

发布时间 :2022-10-14  来源:信用北京

为贯彻落实《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《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》《北京市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方案》和《进一步创新和加强事中监管构建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的工作方案》的有关要求,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全面推进本市扬尘治理综合监管工作,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牵头制定并印发《北京市建设工程扬尘治理综合监管实施方案(试行)》。目前已在四个区(西城、海淀、丰台、昌平)开展试点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,有力助推了全市扬尘治理工作监管水平的提升。

  完善施工扬尘监管体系,疏解扬尘监管“多头检查”症结,建立以风险评估和信用评估为基础的扬尘治理综合监管机制,对本市建设工程分类分级实施差异化监管。在确保施工扬尘监管有效的前提下,进一步细化部门职责,减少施工现场扬尘治理检查频次,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事中事后监管,助力优化北京市营商环境,有效减轻企业负担。建立健全六项基本制度,从施工现场视角出发,聚焦扬尘治理监管环节,着力构建以“风险+信用”为评价基础、“分类分级+联合监管”为工作方法、“视频巡查+行业共治”为工作路线的六项基本制度。统筹风险评估与信用评估两个维度,根据施工现场风险等级和信用等级评价结果,实施基于“风险+信用”的分类分级监管机制,推行“一业一册、一业一单、一业一评、一业一查”扬尘综合管控四项场景化措施。坚持以问题导向、分类施策、链条管理、信息共享为基本原则,切实提高施工现场扬尘管控水平。

  着力加强事前监管,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

  在工程开工前,一是依托《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污染防治指导手册》,将标准规范及违规风险提示进行一次性告知;二是建立环境联合验收交底机制、组织“六方环境联合验收交底”,试点区内累计开展84余次,充分发挥了各部门参与扬尘治理综合监管的积极作用。

  规范事中事后监管,切实为企业“松绑减负”

  一是制定“一业一单”,严格按照检查单所列内容严格开展检查,确保检查规范高效。

  二是聚焦扬尘治理监管全链条各环节,统筹风险评估与信用评估两个维度,将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施分类分级监管,减少低风险工程的检查频次。

  三是建立健全现场联合检查制度。在专项行动、重大活动保障、空气重污染预警、环保督察等关键时点,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城管、城管执法、生态环境、交通和属地街乡镇,采取“双随机”方式对中高风险项目开展联合检查。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,情节严重的移转城管执法部门进行处罚。通过联合监管,施工现场扬尘检查频次较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15%,有力破解了“多头检查”“重复检查”的问题。

  依托科技信息支撑,全面提升扬尘治理监管效能

  将制度机制建设与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一体谋划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,推进远程监管、实时监管等非现场监管方式,建立“视频巡查为主、现查核查为辅”的工作机制,加大非现场巡查执法力度。2022年以来,非现场巡查工程66971项次,最大限度减少对施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的干扰。

  充分发挥标杆引领和社会监督作用

  一是将扬尘综合管控与“绿牌”工地创建有机结合,深入推进扬尘治理“绿牌”工地申报创建及评定工作,逐步形成标杆引领示范带头的良好氛围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有155项工程被评为“绿牌”工地。

  二是推行“共治-共管”,形成全方位、多维度的共治监管格局。加大行业内部监督力度,畅通市民投诉举报渠道,切实保护居民权益,加快“12345”市民热线反映问题处置速度,做到件件有记录、件件有回应。

  坚持首善标准,圆满完成北京冬(残)奥会空气质量保障任务

  办赛期间,充分借鉴历次重大活动保障成功经验,统筹各方工作,统一检查内容,强化指挥调度,明确全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障目标,确保全市建设工程空气质量保障减排措施落实。“冬奥蓝”“北京蓝”频频亮相,扬尘治理综合监管创新效能进一步提升。